內蒙古樟子松,常綠喬木,高15-25米,最高達30米,樹冠橢圓形或圓錐形。樹干挺直,3-4米以下的樹皮黑褐色,鱗狀深裂,葉2針一束,剛硬,常稍扭曲,先端尖。雌雄同株,雄球花卵圓形,黃色,聚生在當年生枝的下部;雌球花球形或卵圓形,紫褐色。球果長卵形。鱗盾呈斜方形,具縱脊橫脊,鱗臍呈瘤狀突起。種子小,具黃色、棕色、黑褐色不一,種翅膜質。產于中國黑龍江大興安嶺海拔400-900米山地及海拉爾以西、以南一帶砂丘地區。可作庭園觀賞及綠化樹種。林木生長較快,材質好,適應性強,可作東北大興安嶺山區及西部砂丘地區的造林樹種。
中文名稱
樟子松拉丁學名
Pinus sylvestris L. var. mongholica Litv.界
植物界門
裸子植物 綱
松杉綱 目
松杉目科
松科屬
松屬
形態特征
常綠喬木,樹高 15 — 20 米 ,最高 30 米。最大胸徑1米左右。樹冠卵形至廣卵形,老樹皮較厚有縱裂,黑褐色,常鱗片狀開裂:樹干上部樹皮很薄,褐黃色或淡黃色,薄皮脫落。輪枝明顯,每輪 5 — 12 個,多為 7 - 9 個, 20 年生前大枝斜上或平展,一年生枝條淡黃色, 2 — 3 年后變為灰褐色,大枝基部與樹干上部的皮色相同。芽圓柱狀樟子松橢圓形或長圓卵狀不等,尖端鈍或尖,黃褐色或棕黃色,表面有樹脂。葉兩針一束。稀有三針,粗硬,稍扁扭曲,長 5 — 8 厘米 ,樹脂道7 — 11 條,維管間距較大。冬季葉變為黃綠色,花期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,屬于風媒花,雌花生于新枝尖端,雄花生于新枝下部。1 年生小球果下垂,綠色,翌年 9 月— 10 月成熟,球果長卵形,黃綠色或灰黃色;第三年春球果開裂,鱗臍小,疣狀凸起,有短刺,易脫落,每鱗片上生兩枚種子,種翅為種子的 3 — 5 倍長,種子大小不等,扁卵形,黑褐色,灰黑色,黑色不等,先端尖。千粒重隨產地植株變化大,紅花爾基產 7.9 克 ,大興安嶺5.4 克 ,章古臺地區 10 -12 克。
生長習性
樟子松是陽性樹種,樹冠稀疏,針葉多集中在樹的表面,在林內缺少側方光照時樹干天然整枝快,孤立或側方光照充足時,側枝及針葉繁茂,幼樹在樹冠下生長不良。樟子松適應性強。
在養分貧瘠的風沙土上及土層很薄的山地石礫土上均能生長良好。在章古臺沙地上曾先后栽植針闊葉樹種 30 余種,唯樟子松能適應沙地不同部位環境條件,即使在條件最差的丘頂也能生長。此外,在榆林,伊克昭盟等地區沙地上也生長良好。過度水濕或積水地方,對其生長不利,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。在黑龍江林科院肇東實驗林場薄層碳酸鹽草甸黑鈣土上 pH7.6 — 7.8 總含鹽量 0.08% ,生長發育良好, pH 值超過 8 ,含碳酸氫納超過 0.1 即有不良影響。地理分布。
樟子松防腐木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大興安嶺北部(北緯50°以北),西起莫爾道嘎、金河、根河,東到新林、呼瑪線以北有連續成片分布,以南伊圖里河、免渡河、阿爾山等地有呈帶狀或塊狀分布的純林,有與興安落葉構成以樟子松為主的混交林。多生長在海拔高 300 - 900 米 的向陽陡坡或陽坡。在呼倫貝爾市草原起伏的沙丘還生長著良好的天然樟子松林。由海拉爾往南從錫尼河開始,沿伊敏河經紅花爾基,罕達蓋至中蒙邊界的哈拉河附近,有一條斷斷續續的樟子松林帶,在海拉爾區的西山沙丘上殘留有小片松林。天然林通常在沙土和山地石礫土上形成純林。此外河北,陜西榆林,內蒙古,新疆等地引種栽培,生長尚稱良好。
價值介紹
樟子松是東北地區主要速生用材、防護綠化、水土保持優良樹種。材質較強,紋理直,可供建筑、家具等用材。樹干可割樹脂,提取松梨及松節油,樹皮可提取拷膠。
心材淡紅褐色,邊材淡黃褐色,材質較細,紋理直,有樹脂。可供建筑、枕木、電桿、船舶、器具、家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。樹干可割樹脂,提取松香及松節油,樹皮可提栲膠。可作庭園觀賞及綠化樹種。林木生長較快,材質好,適應性強,可作東北大興安嶺山區及西部砂丘地區的造林樹種。
氣干密度422kg/m3;木質硬度、密度適中、物性指標中等,握孔力中;紋理細直、木紋清晰,變型系數較小;干燥、機械加工、防腐處理性能較好;油漆和膠接性能一般。防腐后易于油漆和染色。是中國防腐木材主選原材料,一般最長造材料規格為6米。
樹形及樹干均較美觀,可作庭園觀賞和綠化樹種。由于具有耐寒,抗旱、耐瘠薄及抗風等特性,可作三北地區防護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樹種。沙地造林成活后,隨著林木生長,不僅風蝕減少,枯枝落葉增多,并且具有防風阻沙改變環境的作用。
樟子松的針葉有較高的營養價值,其粗蛋白質與禾草相當,粗脂肪也較高,可達5%左右,且含有多種微量元素、維生素。胡蘿卜素的含量為198-344mg。據測定,天然樟子松林每公頃產干枝14.27t、干葉7.92t,可加工成松針粉。若在豬、羊、牛、兔、雞的日糧中加 5%一10%松針粉,可顯著提高畜群產量和促進發育。是不可多得的飼料資源。